
马云捣鼓的“新零售”是陷阱还是未来
2017-01-09 15:18
善变的市场总是让来不及做好准备的人盲目从众,经济学上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羊群效应”,而新零售概念潮的袭来也在一定范围内掀起了羊群效应。
马云的观点认为,未来的“新零售”是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消灭库存,让库存管理得更好,让企业库存降到零。但在如何降低库存、降低谁的库存、线下实体商业与线上能否真正融合、如何重构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等问题上,马云还留下了悬念。
新零售究竟是实体经济的福音还是陷阱?北京时间财经以阿里巴巴与线下的融合为切入口,通过数据分析后发现,阿里巴巴近两年来通过投资并购企业、占领广告位、收拢线下数据等方式搅动实体经济,并没有为实体企业带来明显的收益增长,反之,给阿里带来的则是投资性收入的增加。
多起线下并购 钱流向了哪里?
据了解,2014到2015年间,阿里发起的两起最大的并购案一个是以53.7亿港币并购银泰商业,另一个是以280亿元参股苏宁云商。
尽管这两项合作承载着阿里对于O2O的构想,但北京时间从公开的数据了解到,阿里与银泰商业、苏宁的融合远没有达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效果,而资金的流动上则出现了两股明显的对比变化。
一个是线上线下零售业务的营收增速放缓,另一个是阿里、银泰商业的投资性收入的增加。
其中,增速放缓的是阿里零售平台的营收、银泰商业的销售性收入(苏宁云商与阿里巴巴之间属于互相持股,业务相对独立)。
有媒体统计了2013年Q1季度到2015年Q3季度,阿里巴巴集团的GMV增长变化趋势。数据显示,阿里巴巴过去2年GMV翻倍,但营收占比始终保持在2.8%到3.54%的水平。
另外,银泰商业发布了2016年前9个月业绩报告,在截至9月30日的报告期内,银泰商业下属各门店特许专营销售和直接销售所得款项总额与上年同期相比下跌2.1%,同店销售下跌3.7%。
北京商报的报道显示,在银泰商业公布的46家门店业绩中,23家特许专营销售和直接销售所得款项总额出现下滑,占比达一半。其中,成立于2010年之前的老店表现依旧不佳,普遍面临亏损。2010年前开业的19家门店中,仅有杭州庆春店和宁波江东店销售获得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17.4%和2%,其余17家门店销售均出现下滑,9家门店出现双位数跌幅,位于陕西西安钟楼的门店更是下跌19.2%。
北京时间财经了解到,在2014年、2015年,银泰商业的销售收入还处于增长阶段。
反之,阿里巴巴与银泰商业的投资性收入逐年增加。在阿里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阿里巴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27.54亿元(约35.8亿美元),同期增665%,该净利大增背后是,计入大量的利息和投资利润,这部分价值181.5亿元(28.56亿美元)。
同时,银泰商业开始转向轻资产化的运营。据悉,今年11月份,银泰商业卖掉名下8个项目的股权,包括中国银泰、北京银泰、宁波银泰及宁波金润等。中国商业地产专家王永平认为,这是银泰从商业地产向投资方向转型的一个重要信号。
通过投资性交易获得收益实际上就是虚拟经济的一个代表,而阿里巴巴与银泰商业更多的转向投资性交易并不是偶然性因素。
在同一时期,国内的股票交易市场也呈现陡增的趋势。根据上交所的数据统计,2015年3月13曰至6月12曰,上证综指、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上涨54% 、75% 、93% , 银行、石油石化除外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51倍,创业板142倍。在这一阶段,通过投资保证利润增长是明智的选择。